【書摘】荷蘭「可負擔住宅」的百年追求:從救濟扶貧到多元社會融合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Link荷蘭「可負擔住宅」的百年追求:從救濟扶貧到多元社會融合
https://www.twreporter.org/a/holland-affordable-housing-history
📌 Summary:
本文詳細回顧了荷蘭社會住宅從 19 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來的都市住房困境,透過教會與慈善家推動初期工人住宅建設,到 1901 年《住宅法》正式確立政府介入社會住宅體系,並延伸至二戰後大規模重建與興建社會住宅。以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船型公寓與拜爾美米爾社區為代表,展示荷蘭社會住宅在保障居住品質、促進社會公平與包容的實踐。文章同時關注現代挑戰,包括難民潮與 COVID-19 疫情對住宅需求的影響,並介紹以貨櫃屋形式的臨時社會住宅與專為特殊需求族羣設置的 Skaeve Huse,反映政策對多元族羣的包容與支持。文末探討荷蘭社會住宅的出租機制創新,住房協會與 NGO 合作提供生活輔導與支援,並兼顧社區融合與公共安全。整體而言,荷蘭社會住宅政策歷經百年演進,從單純救濟貧困轉向強調多元融合和生活品質提升,為其他國家提供可借鑑的典範。
🎯 Key Points:
→ 19 世紀工業革命推動荷蘭城市人口膨脹,工人面臨惡劣居住環境,教會與慈善家如烏特勒支七小街工人住宅及恩克赫伊斯的 Snouck van Loosenpark 社區率先改善生活條件。
→ 1901 年《住宅法》立法確立政府角色,推動非營利住宅協會(Woningbouwverenigingen)興建與管理社會住宅,將社會住宅品質提升至與一般住宅相當。
→ 阿姆斯特丹船型公寓(Het Schip)為社會住宅建築經典,融入公共設施與社區功能,體現城市規劃與社會福利結合。
→ 戰後需求激增,政府加大投入,1960 年代社會住宅佔總住宅 30%,拜爾美米爾大型社會住宅以現代主義設計著稱,但因管理與犯罪問題面臨重建與轉型。
→ 近年為因應難民及新移民需求,推行貨櫃社宅如 Utrecht Place2BU,提供臨時住宅,並設立 Skaeve Huse 區域,關懷精神疾病與藥物成癮等特殊族羣。
→ 出租制度創新:住房協會與 NGO 合作,由 NGO 擔任二房東進行生活輔導,促進住戶社會融合與心理支持,提升社會住宅整體功能與穩定性。
→ 透過社區活動和公共設施,努力打破社會住宅標籤,促成多元族羣共融,並提供就業機會與社區維護,塑造安全、友善的居住環境。
→ 荷蘭社會住宅政策歷經百年演進,展現由救濟功能轉向包容性、多元化及品質提升的住宅治理模式,對正在推動社會住宅的臺灣等地具有參考價值。
🔖 Keywords:
#荷蘭社會住宅 #可負擔住宅 affordable_housing #住宅法 Woningwet #貨櫃公寓 container_housing #Skaeve_Huse #住房協會 Woningbouwverenigingen #社區融合 #非營利組織 NGO #拜爾美米爾 Bijlmerm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