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來到首都的時候很喜歡晚上亂逛,總有些不錯的房子:
左手邊這種帶著抽象圖像的大廈曾是各大都市的主視覺,但在都更的必需之下越來越少了。可惜的是也偏離當今過於幼體化與具象化的審美越來越遠。甚至有些小孩子看了會害怕(我小時候就有點)。這類大廈大多有明確的垂直或水平線條,也好併用幾個模矩的小口馬賽克。若有曲線的話則多出現在轉角,幾乎不會在沿街面。
右手邊那棟則是從未看過(或者說未在腦中留下印象)的精彩作品。總覺得是哪位重要建築師的作品。抓得很流暢的曲線樓梯盒與突出的陽台是亮眼之處,此外至少4種形式的開口雨遮則是點睛。貼滿了同色的小口平讓量體本身成為主角,但藉著線腳則避免了單調與厚重。
有些人嫌棄著台北20年未變,有些人則在這裡找不到上海那般的「新穎」。或許沒錯,而這2個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的態度很可能都會在不久後得到應允。這2棟建築都會因為沒有日本殖民時代那般舊卻也不夠上海那般新的理由而拆除。
只是,那都不是作為現代(主義)建築欣賞者的我(但不是郭老師那種)所期望的了。
p.s., 這些作品就是在某些(沒品味的)台派譏為華國美學的時代裡所設計興建的。這些人顯然不會懂抽象藝術。

0

If you have a fediverse account, you can quote this note from your own instance. Search https://g0v.social/users/laboratorium/statuses/114393299974800844 on your instance and quote it. (Note that quoting is not supported in Masto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