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機並未秘密監聽你,但真相更令人不安 https://newatlas.com/computers/smartphone-listening-conversations-ads-facebook/
本文探討一個流傳已久的科技陰謀論,即手機是否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秘密監聽私人對話以推送精準廣告。雖然許多人都有過「談話後看到相關廣告」的經驗,但實際上,至今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種監聽行為的存在。然而,幾項研究和新聞揭露了一些與此陰謀論相關的更令人不安的真相。
2024 年媒體報導,Cox Media Group (CMG) 開發了一套名為「主動聆聽」的廣告技術,能利用裝置麥克風採集「即時意圖資料」,並結合人工智慧與行為數據提供高精準度廣告。然而,它並未實現「全天候監聽」,而是在用戶觸發像「Hey Siri」或「Hey Google」指令後,收集短暫的音頻數據。雖然這引發了舊有陰謀論的再度興起,但相關技術細節與實際操作的透明度仍有諸多疑點。
實驗結果進一步澄清了陰謀論的不實性。例如,2019 年行動安全公司 Wandera 的測試顯示,手機若長時間監聽並傳輸音頻數據,將顯著增加電池消耗及數據使用。然而,此類活動並未被偵測到。另一項由 Northeastern 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雖然手機未秘密啟動麥克風,但透過屏幕截圖和行為數據的收集,同樣對用戶隱私構成重大威脅。
與其說手機「聆聽」,不如說企業透過用戶的行為數據(如位置記錄、社交互動、瀏覽歷史等)建立極為細緻的個人檔案,進而推送高度相關的廣告。這種現象導致許多用戶誤以為對話被監聽,實際上只是演算法利用龐大且細膩的資料進行預測與匹配。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補充了部分背景和觀點。例如,有用戶指出部分應用程式會頻繁截取自身屏幕,並將數據上傳至第三方。一些開發者則描述了手機內建工具如何以較低耗能方式偵測語音指令,例如蘋果的「Hey Siri」技術專門設計為離線模式,僅在特定關鍵字觸發後啟動錄音。此外,對於廣告「精準度」的疑慮,有用戶提及,精確的行為預測可能來自多層數據交叉分析,而非任何直接監聽的結果。
綜合而言,手機不需監聽對話即可透過龐雜的數據捕捉用戶喜好與行為,而這種數據驅動的精準營銷反而更令人不安。文章強調,在面對日益增強的數據挖掘能力時,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使用透明性將是未來的重要挑戰。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3799802
If you have a fediverse account, you can quote this note from your own instance. Search https://mistyreverie.org/notes/a71a17cuyfdc008b on your instance and quote it. (Note that quoting is not supported in Masto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