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新聞的文藝復興

《The Onion》重啟印刷版,這場賭注正逐漸見效 (
https://www.wsj.com/business/media/the-onion-print-subscribers-6c24649c) (★ 101 分)

《The Onion》這份以惡搞時事聞名的美國諷刺報紙在新東家收購後,選擇押注紙本訂閱。雖然紙本被視為夕陽產業,但目前已累積超過 53,000 名訂戶,單月訂閱費最高可達 9 美元。2025 年的營收預計將達 600 萬美元,相較於 2024 年初不足 200 萬美元有顯著成長。雖然公司尚未盈利,但執行長計劃在明年實現轉虧為盈。

紙本的吸引力來自於懷舊情感以及數位疲勞。許多讀者希望獲得不同於螢幕的閱讀體驗,因此多家媒體重新推出紙本刊物。例如《Complex》、《High Times》與《Tablet》陸續復刻紙本;《Saveur》在 2023 年重新推出半年刊並成功盈利;《Creem》則在 2022 年復活,目前有約 1 萬名訂戶,雖然遠低於 1970 年代全盛時期的 30 萬份,但仍然維持獲利。另一方面,《The Atlantic》也將年度紙本刊數從 10 期增加至 12 期,約 130 萬名訂戶中近半數願意多付費以獲得紙本。

數位媒體的環境則顯得愈來愈嚴苛。Google 與 Facebook 的導流持續下降,加上人工智慧助理的使用逐漸普及,進一步威脅網站流量。對部分出版商而言,紙本訂閱與廣告反而成為更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至於未來布局,《The Onion》已成立由喜劇寫手組成的廣告代理公司,並正嘗試收購陷入破產的 Infowars。這項行動獲得部分桑迪胡克校園槍擊案受害家庭的支持,希望能將原先傳播假訊息的平台轉化為不同的媒體用途。執行長也計劃將《The Onion》的內容進一步延伸至商品、活動、影音與 Podcast,打造更完整的媒體生態。

Hacker News 的討論集中在讀者對《The Onion》長期影響力的回顧與肯定。許多使用者提到 1990 年代及千禧年初期,校園裡和市區能免費拿到紙本版本,成為生活中的幽默調劑。有校友提到威斯康辛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地的校園傳統,甚至因為看到《The Onion》刊登的求職廣告而改變職涯路徑;其中一則故事更提到因此加入科技公司 ThoughtWorks,後來間接催生了 Selenium 這套廣泛應用於軟體測試的自動化工具,凸顯這份「惡搞報紙」曾在意想不到的層面改變人生。

在讀者的分享中,有人認為《The Onion》的文字風格結合誇張的詩意、冷調的技術描述與荒謬的諷刺,足以在當今各種 AI 生成內容與低品質新聞氾濫的環境中突圍,因為真正具有文學感和社會批判的幽默,需要人工巧思,不可能輕易被自動化取代。另外也有人將《The Onion》與《South Park》比較,指出在現實政治與社會已經荒誕到近似卡夫卡式(Kafkaesque)的境地下,諷刺創作其實更難下筆,但成功的諷刺能成為讀者短暫的心靈慰藉。

不少討論也認同 Jeff Lawson(Twilio 創辦人,去年買下《The Onion》)的介入對編輯品質有正面效果。在經歷過低潮與疲弱內容後,新團隊讓讀者感受到諷刺鋒芒的復甦。部分人進一步將其與其他仍維持紙本的刊物相比,例如《Game Informer》,強調紙本能提供非即時新聞而是「深度、有餘味」的內容,加上廣告有限,不會不斷打斷閱讀。這種體驗恰好是數位媒體快節奏、充斥演算法推薦與點擊誘餌下讀者最需要的「喘息空間」。

綜合來看,《The Onion》重返紙本不僅是一場懷舊操作,而是在數位雜訊過度、讀者渴望專注內容的時代,找到一個小但有利可圖的市場縫隙。讀者的情感共鳴加上真實的閱讀體驗,使得這項「逆勢操作」不僅贏得媒體矚目,也展現了紙本出版在 2020 年代中期仍有生存與再造價值。

👥 25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78869

0

If you have a fediverse account, you can quote this note from your own instance. Search https://mistyreverie.org/notes/abpsgj7maz3o003c on your instance and quote it. (Note that quoting is not supported in Masto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