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分支很簡單,要持續維護下去才是最難的
多位維護者分享自身經驗,指出建立接班機制確實能降低供應鏈攻擊與管理混亂的風險,但在許多中小型專案中,真正的問題並非權力集中,而是根本缺乏願意投入的合作者。開源專案中的和平權力交接 https://shkspr.mobi/blog/2025/11/the-peaceful-transfer-of-power-in-open-source-projects/
開源專案的作者指出,多數專案原本只是開發者在家中玩票性質的成果,但隨著規模逐漸壯大、成為全球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卻仍常依賴「終身仁慈獨裁者 (BDFL, 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模式運作。這種治理架構十分脆弱,一旦創辦人倦怠、生病或行為失常,專案便可能陷入混亂,甚至出現權力爭奪、社群分裂等問題。作者以近年多個開源社群的紛爭為例,強調若缺乏成熟的權力交接機制,專案很容易因創辦人情緒或個人因素而走向失序。
文章特別讚賞 Mastodon 的創辦人 Eugen Rochko 主動卸任執行長,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完成權力轉移。作者認為 Mastodon 團隊的新結構沒有私募基金主導、沒有財務黑箱操作,也沒有任何人試圖壟斷社群資產,而 Rochko 也坦承自己可能成為專案成長的瓶頸,這種誠實態度與開源世界部分創辦人迷信「天賦王權」的文化形成強烈對比。作者呼籲開源領導者認真思考接班問題,尤其在專案每天被下載成千上萬次、已具備社群規模與公共性時,更應建立可長可久的組織架構。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部分開發者認為文章過度美化 Mastodon 案例,並暗示作者其實是在批評 Ruby on Rails 與 WordPress 等專案的治理問題。有評論指出 Rochko 之所以卸任是出於個人意願,而非因為必要的接班考量,因此 Mastodon 並不足以作為普遍範例。也有人提醒,開源專案與國家治理風險不同,權力衝突的後果遠不及政治體系,使用者不滿時可以自行分叉 (fork),因此將兩者並論並不恰當。
多位維護者分享自身經驗,指出建立接班機制確實能降低供應鏈攻擊與管理混亂的風險,但在許多中小型專案中,真正的問題並非權力集中,而是根本缺乏願意投入的合作者。也有人強調專案最終仍屬創辦人,社群無權要求其遵循特定治理模式;而若社群不滿,唯一的正當途徑就是提出改進、提交程式碼或直接分叉。另有討論延伸到大型專案如 Linux kernel,認為其終將面臨 Linus Torvalds 接班問題,未來的領導者是否具備技術深度與強烈性格,將直接影響整個開源生態。
整體而言,文章引發對「開源治理、社群責任與創辦人角色」三者關係的深入辯論。部分人認為健全的接班制度能減少專案風險,也能保護貢獻者;另一派則強調開源的核心是自願合作,強行要求治理模式只會壓迫維護者。這場討論展現了開源世界長期存在的張力:專案規模愈大,越像公共基礎建設;但創辦人的權力又往往仍接近私人作品,如何平衡兩者,是開源社群繞不開的課題。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79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