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醉我獨醒…或是相反
如何在一個把瘋狂當成報酬的世界裡保持清醒 https://www.joanwestenberg.com/p/how-to-stay-sane-in-a-world-that-rewards-insanity
在文章中,作者以自身熟識的朋友為例,描述自 2016 年起愈來愈多人因社群平台的獎勵機制而走向極端立場。原本能辯證、懂推理、能接受多元觀點的人,逐漸採取陰謀論、道德化政治分歧,或把「自由派」當成病症般的詞彙。原因不在於他們突然變得愚蠢,而是因為極端言論能快速累積聲量、社群、收入與影響力。作者指出,極化並非意外,而是「成長駭客」式的誘因結構,使理性變得昂貴、極端更具報酬。
但當所有人都追求同一套短期誘因時,就會形成無法認錯、不能改變立場、所有議題都變成部落衝突的環境。許多建立在極端立場上的創作者或意見領袖,因為受眾期待一致性,只能不斷加碼自己的言論,最終被自己的品牌囚禁,無法回到更寬廣的思考空間。作者主張,這種結構讓整體社會愈來愈難進行真正的問題解決,因為複雜性被壓縮成非黑即白的敘事。身處其中的人即使不參與,也仍會受到影響。
為了在這種氛圍下保持清醒,作者提出三項策略:主動接觸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資訊來源,以重新理解「不同意 ≠ 邪惡或愚蠢」;分辨議題的重要性與論點的真偽,不必因為站在某一方就為其所有說法背書;尋找重視謙卑、允許說「我不知道」或「我改變想法」的小型社群。雖然這些做法會讓人失去即時的聲量與確定感,但長期來看可以換回清晰思考、調整信念的能力,以及不以「共同敵人」為基礎的人際關係。作者強調,極端主義給的是快速上升但有天花板的成長,而理性則是慢起步但無上限的累積。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許多留言呼應文章對社群媒體獎勵極化的描述,指出演算法鼓勵憤怒、焦慮與二分式思考,讓人把網紅錯認成朋友,也使改變立場變得困難。有評論者認為,不只是極端立場被品牌化,連「理性」、「溫和」也可能成為另一種可盈利的形象,因此文章對極端者的批判本身也帶有立場性。部分使用者則指出,並非所有極端觀點都是無中生有,有些是由不平等與實際痛苦催生的反應,不能單純標籤為「不理性」。
也有人批評文章過於「中間路線論」,忽略某些議題確實存在明確的是非界線,或低估結構性問題對公共對話的扭曲作用。此外,不少留言談到語言被各自的同溫層重新定義,導致即使使用相同詞彙也無法溝通,使人以為他人「瘋了」,但實際上只是語意系統不同。另一些人則強調離開社群平台、縮小資訊圈、回到實體人際網絡的重要性,並且指出大型平台本身的規模與制度設計就是極化的溫床。
整體而言,討論多數認同文章指出的「極化的誘因結構」與社群媒體環境的失衡,但同時也提醒,解方不能只是個人層面的自我調整,更牽涉到平台規模、資訊生態、政治與經濟動力。無論立場如何,許多評論者共同承認,維持清晰思考與跨界理解在今日確實比以往更具挑戰,但也因此更加重要。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80106
If you have a fediverse account, you can quote this note from your own instance. Search https://mistyreverie.org/notes/afaahh1shheu017h on your instance and quote it. (Note that quoting is not supported in Masto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