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Hackers' Pub?

Hackers' Pub is a place for software engineers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ith each other. It's also an ActivityPub-enabled social network, so you can follow your favorite hackers in the fediverse and get their latest posts in your feed.

0
0
0
0
0
0
0
0

笑死。陈之汉之前只想着搞流量了,没想明白具体细节:流量要变现就得开直播,开直播要么身份得是中国的(比如汪小菲在台湾),要么人得在中国(比如黄安在大陆),而馆长要满足任何一项条件(改身份或长居),都得跪得够彻底才行,现在这种捞一票就跑的态度是不行的。进一步说,所谓“统战价值”,变现真的是越来越难了,尤其是对网红——开放市场甚至封官许愿都可以,可是你让中国开放互联网平台,那就是要了亲命了。

0
0
0
0
1
0
0
0
0

之前都喺度同網友因應唔同話題討論過幾次,點解依家越嚟越多人唔容許其他人擁有與自己不一樣嘅愛好。上網都上咗好多年,見証過Newsgroup嘅尾巴到依家嘅SNS年代,以前大家有種共識,識分各種討論區或者題目去聚眾,俾啱傾嘅人埋堆,唔啱傾嘅就避開佢,因此近年「洗Tag」呢個行為係令我異常不解。

擺啲唔屬於嗰個Tag嘅內容洗人地個Tag,目的就係要激嬲其他愛好者,其實咁做有咩為呢?呢個世界唔可能得單一嘅聲音㗎喎,唔鍾意睇咪唔好睇囉,做咩做人做到咁霸道呢。

同朋友討論,演算法時代好似好反傳統權威,但其實流量就係權威,再加上social media佔生活比例太重,好多人嘅社交活動就係互聯網,逐漸分唔到自己同世界嘅距離,唔知自己所睇所接觸嘅係俾演算法餵大。慣咗活喺個泡泡入面嘅時候絕大部份時間只見到想睇嘅嘢,當見到同自己不一嘅喜好時唔識尊重,只想消滅,都係一個維持安全感嘅反擊行為。

活喺網絡同活於現實,最大分別係要郁啲就開拖嘅代價都大好多,作為一個摺到不能嘅毒撚都覺得依家太依賴網絡令好多人社交技巧越嚟越差,唔識同人相處,先察覺活於現實好有必要。

幾時都係無咗先知咩寶貴。

0

紙本新聞的文藝復興

《The Onion》重啟印刷版,這場賭注正逐漸見效 (
https://www.wsj.com/business/media/the-onion-print-subscribers-6c24649c) (★ 101 分)

《The Onion》這份以惡搞時事聞名的美國諷刺報紙在新東家收購後,選擇押注紙本訂閱。雖然紙本被視為夕陽產業,但目前已累積超過 53,000 名訂戶,單月訂閱費最高可達 9 美元。2025 年的營收預計將達 600 萬美元,相較於 2024 年初不足 200 萬美元有顯著成長。雖然公司尚未盈利,但執行長計劃在明年實現轉虧為盈。

紙本的吸引力來自於懷舊情感以及數位疲勞。許多讀者希望獲得不同於螢幕的閱讀體驗,因此多家媒體重新推出紙本刊物。例如《Complex》、《High Times》與《Tablet》陸續復刻紙本;《Saveur》在 2023 年重新推出半年刊並成功盈利;《Creem》則在 2022 年復活,目前有約 1 萬名訂戶,雖然遠低於 1970 年代全盛時期的 30 萬份,但仍然維持獲利。另一方面,《The Atlantic》也將年度紙本刊數從 10 期增加至 12 期,約 130 萬名訂戶中近半數願意多付費以獲得紙本。

數位媒體的環境則顯得愈來愈嚴苛。Google 與 Facebook 的導流持續下降,加上人工智慧助理的使用逐漸普及,進一步威脅網站流量。對部分出版商而言,紙本訂閱與廣告反而成為更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至於未來布局,《The Onion》已成立由喜劇寫手組成的廣告代理公司,並正嘗試收購陷入破產的 Infowars。這項行動獲得部分桑迪胡克校園槍擊案受害家庭的支持,希望能將原先傳播假訊息的平台轉化為不同的媒體用途。執行長也計劃將《The Onion》的內容進一步延伸至商品、活動、影音與 Podcast,打造更完整的媒體生態。

Hacker News 的討論集中在讀者對《The Onion》長期影響力的回顧與肯定。許多使用者提到 1990 年代及千禧年初期,校園裡和市區能免費拿到紙本版本,成為生活中的幽默調劑。有校友提到威斯康辛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地的校園傳統,甚至因為看到《The Onion》刊登的求職廣告而改變職涯路徑;其中一則故事更提到因此加入科技公司 ThoughtWorks,後來間接催生了 Selenium 這套廣泛應用於軟體測試的自動化工具,凸顯這份「惡搞報紙」曾在意想不到的層面改變人生。

在讀者的分享中,有人認為《The Onion》的文字風格結合誇張的詩意、冷調的技術描述與荒謬的諷刺,足以在當今各種 AI 生成內容與低品質新聞氾濫的環境中突圍,因為真正具有文學感和社會批判的幽默,需要人工巧思,不可能輕易被自動化取代。另外也有人將《The Onion》與《South Park》比較,指出在現實政治與社會已經荒誕到近似卡夫卡式(Kafkaesque)的境地下,諷刺創作其實更難下筆,但成功的諷刺能成為讀者短暫的心靈慰藉。

不少討論也認同 Jeff Lawson(Twilio 創辦人,去年買下《The Onion》)的介入對編輯品質有正面效果。在經歷過低潮與疲弱內容後,新團隊讓讀者感受到諷刺鋒芒的復甦。部分人進一步將其與其他仍維持紙本的刊物相比,例如《Game Informer》,強調紙本能提供非即時新聞而是「深度、有餘味」的內容,加上廣告有限,不會不斷打斷閱讀。這種體驗恰好是數位媒體快節奏、充斥演算法推薦與點擊誘餌下讀者最需要的「喘息空間」。

綜合來看,《The Onion》重返紙本不僅是一場懷舊操作,而是在數位雜訊過度、讀者渴望專注內容的時代,找到一個小但有利可圖的市場縫隙。讀者的情感共鳴加上真實的閱讀體驗,使得這項「逆勢操作」不僅贏得媒體矚目,也展現了紙本出版在 2020 年代中期仍有生存與再造價值。

👥 25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78869

0
1
0
0
0
0
0
0
0
1
0

툿훔하세요 계정이 폭신폭신해져요
╭ ⁀ ⁀ ╮
( '-`   ) 계정...
╰ ‿ ‿ ╯
    ╭ ⁀ ⁀ ╮
폭...   ( '-`  )
     ╰ ‿ ‿ ╯
╭ ⁀ ⁀ ╮
( '-`  ) 신...
╰ ‿ ‿ ╯

    ╭(\ ⁀/)╮
박신 ! ( ⸌ʷ̣̫⸍ )
    ╰ ‿ ‿ ╯박신ㅡ!

0

트훔하세요 계정이 폭신폭신해져요
╭ ⁀ ⁀ ╮
( '-`   ) 계정...
╰ ‿ ‿ ╯
    ╭ ⁀ ⁀ ╮
폭...   ( '-`  )
     ╰ ‿ ‿ ╯
╭ ⁀ ⁀ ╮
( '-`  ) 신...
╰ ‿ ‿ ╯

    ╭(\ ⁀/)╮
박신 ! ( ⸌ʷ̣̫⸍ )
    ╰ ‿ ‿ ╯박신ㅡ!

0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SFモノで既に亡くなってる大切な人にフォログラフィックで再会した主人公(もしくはヒロイン)が、消えかかってるフォログラフィックに抱きつこうとしたり、「やめろ!消えないでくれーっ!」って言うの大好き侍

1
0
0

@derbrumme @collectifissionEmil Jacobs - Collectifission @crowdbucks

Regarding:
"Also, "made by people you know" - and then no imprint, let alone even a single name of a real person, srsly? "

The site was rushed, to get something out for FediCon 2025.

I agree with you that it is lacking in many ways. We are working on improving it.

...

I am working on CrowdBucks.

I am part of the Fediverse developer community.

It is easy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e online.

0
0
1
0
1
7